封面故事
ChatGPT 係AI界的「iPhone moment」
香港初創以 AI做EdTech,有品味、有價值



FinTech 大家可能聽得多,而「EdTech」也在教育界引起話題:所謂 EdTech,就是 Education Techlogy。説到 EdTech, Tommie 侃侃而談「很多人對 EdTech 的理解是硬件上的升級,在班房裡加個互動式電子白板,學生用 iPad;用 Zoom 上堂,用 App 學習…這樣就是 EdTech。當然這個理解沒有錯,不過我理解的 EdTech,是利用科技令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具效率。」
把科技和教育結合起來的初創
Tommie Lo,科技教育公司 Preface 的創辦人。Preface 主打編程教育,教學平台 Preface Coding 利用 AI 科技把將教師與學生配對起來,因材施教之餘,學生學習時也不受地域﹑時間﹑甚至學習進度限制。之所以發展得那麼快,2021 年完成 A 輪融資成為初創的明日之星,疫市生意同比增達 500%,連 Uber 香港區總經理佘雋知也受邀加入 Preface 成為營運總監,一切都要歸功於 Tommie 對教育的熱情和變革的決心。
談到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的崛起,「我會形容 ChatGPT 的出現是 AI 的 iPhone Moment。」Tommie 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的轉淚點,亦洞悉到 AI 對教育的衝擊,未來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不再僅僅需要與人類溝通, 同時需要學習與機器溝通, 讓他更深感 Preface 的使命感。

重新定義教育
Preface 的課程強調去中心化學習,利用 AI 為學生度身配對教師以及 tailor made 筆記。又去中心化又 AI,聽起來很 fancy,Tommie 卻笑言「其實一點都不 fancy,科技每秒都在進步,只是大家對香港教育的印象還停留在 19 世紀。」19 世紀?不錯,Tommie 把現在的學校形容為一個充滿制度和框架的 19 世紀式工廠。「老師對著 40 個學生,上完課,離開,又換個老師上下一節,每個學生性格資質都不同,為什麼吸收的內容要一樣?這樣很不 make sense。」香港的教育偶被批評「填鴨式」、「單向」、而且過度著重考試和分數,Tommie 把其形容為「19 世紀式工廠」,只在工業時代可行。
「去中心化」的教育模式
既然有感香港教育制度大落後,Tommie 決心變革,而當初觸發的契機是源於外國留學是做私補的經歷。「當時在英國攻讀博士,縱然有獎學金支持,但都要籌措生活費。選擇不多,留學生多數都是打黑工,我做茶餐廳,時薪幾英鎊,後來有些大學生發現有個博士生做茶記,就經常叫杯奶茶問功課;慢慢學生越來越多,我叫價去到了150-200 英鎊一個小時,當時我一日做 10 小時。收入都不少。」茶記補習的經歷為Tommie 帶來啟發:教育不止可以在學校發生,而可以「去中心化」,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而即使時薪 200 英鎊已經遠高於一個學校老師的薪水,一個人的時間畢竟有限,如果可以放棄 1 on 1 的模式而變為 many to many,那就是 Preface 的起點。
「人」為主,AI為輔
而除了 Decentralision 和 老師 VS 學生的模式轉變,教育最重要的還是「人」本身。之所以選擇用 AI 做教育,其實不是想「泯滅人性」,而是想靠科技做到為每一個求知者度身而設的教育體驗:以往全部一式一樣的教學材料,利用 AI 科技砌成成為學生度身訂造的筆記。「很多人以為有 AI 都依賴 big data,一定要有用海量數據才可以進行推演,我們的卻不然。我們的 AI 系統會根據學生的的背景資料、偏好整合不同的知識點(Knowledge Point),再於每堂完成後請每個學生和老師就該課的知識點以及學習體驗作評價,以便我們優化整個系統。例如我要用什麼例子,才可以令一個成年人知道什麼是 Coding?又,我要用什麼比喻,去告訴學生什麼是 bug?傳統老師可能要花一定時間跟學生相處才知道他的口味,去因材施教,但在 Preface 這裡,基本上,每個學生上完 2-3 堂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你可以想像我們是 YouTube,或者 Netflix,總會根據你的學習模式推送為你度身訂製的知識。」
編程也是一種語言
「ChatGPT 的出現,我會形容這是 AI 的 iPhone moment。」正如 iPhone 過去十年對世界的改變,不單是科技的突破,更是代表著時代的更迭。 不同於以往人類必須以編程向 AI 下達指令,現在的生成式 AI 能夠以人類的語言溝通。這個衝擊之巨,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模式和需求,更意味著如何更好地理解機器並向機器下達指令才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Preface 的學生幾乎涵蓋絕多數年齡層,由學前幼童到擁高等學歷的在職專業人士都有,讓一個 2 歲的學前幼童學編程⋯⋯聽起來非常怪獸家長,但如 Tommie 所喻:「你希望你小朋友幾歲學英文?3 歲?2 歲?當然是越早越好。英文是與人溝通的語言,而編程 (Programming)則是與機器溝通的語言。在現今世代,學懂與機器溝通越來越重要。」
Tommie 續舉例,「假設你想指示 AI 生成一張 Andy Warhol 風格的設計圖,除了你需要有良好的英文能力準確描述你的指令,同時你必須具有相應的美術歷史知識,對一些著名的設計師的風格有所了解才做得到。 」

投資者質疑:只是一間普通編程學校
可能大家都有聽過,搞 startup,死亡率高達 9 成,最後可以贏得技資者青睞而繼續生存的少之又少,成功初創如 Uber,在香港的經營也是困難重重。談及企業家的困難,Tommie 坦言「當然遇過不少」,雖然不至於想放棄,但也是有挫敗的時候:「最大的困難是來自業界、投資者、家長的質疑。我們與一家普通的教編程學校有什麼分別?AI 是 gimmick 還是真的應用?面對這些質疑,我們用行動說話,以 Preface 的名號成立了一間 coffee shop 與一間 coffee bar,希望大眾用大杯咖啡或一杯酒的時間,聽聽我們的想法。」
學習從不是負擔,是享受
這個創新的意念也要追溯到 Tommie 以前在美國工作時,一放工就與多數打工仔一樣,到附近的 jazz bar 享受音樂,放鬆自己,這也成了他開設 Preface coffee&Wine 的原因:為什麼學習不可以是一種享受?把學習編程聽起來這樣有負擔的任務,變成工餘後在 coffee bar 的趣味活動,豈不是種享受?訪問 Tommie 當晚,Tommie 剛完成一個分享活動,內容是最近最炙手可熱的話題:生成式人工智能和 ChatGPT。沐浴在學生們的朝氣和歡笑聲中,無論授者和學生都一臉滿足, 正正呼應 Preface 以及 Prefacecoffee & Wine 成立的理念,希望提供一個予人們享受知識的環境。
「創科加 coffee shop,最大得著還是大眾的迴響,哈哈,畢竟真的很少看到這種做法。不過同時間我又覺得,這個成功證明了教育是可以很多樣性的,AI 是未來必然的大趨勢,我相信 Preface 在未是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有很多可能性,因為一間香港初創以 AI 做 EdTech,單單是這個品味、這個 branding,就已經很有價值。」

文:王綺婷
圖:Butter Jam Visuals, Pr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