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企業的建構原理 與
產業化策略臥龍藏龍

筆者從2000年開始協助初創企業撰寫融資計劃,見證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初創企業興衰成敗的周期升跌。樂見現今談論初創以至科創發展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多,我亦責無旁貸決心要把我過去廿載學習的知識、與初創互動的自身經驗,藉着這個科創策略系列教材發表,期望能對廣大中華初創生態系統社群有所裨益。

Jeffry Timmons[1] 於1971年在他的博士論文發表了創業模型,主張市場機會(Market Opportunity)可能是啟動創業的原因。但是投資人通常都把人才(Talented People)設定為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有人先,還是有商機先呢?

創業的初心與動機

如果把玄學的命與運比擬在企業形成的架構過程,那麼由企業的人才資源組成的團隊(Team)就是本命,是創業內在先決的核心企業能力,這包括創辦人及團隊的行業背景、技術能力、團隊的完整性。而成功的關鍵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後天努力策略地執行,這些都可看成是運氣的加持。當找到有能力執行業務的團隊,同時要明瞭創辦人團隊的初心與動機是甚麼。初心(Intent)是指做某件事情之前所持有的信念和價值觀,動機(Motivation)則是指做某一件事情的原因,動機可以是內在或外在的,並且可以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賺錢只是用來維持團隊營運待必要過程,初心及動機可以更加宏大高尚。投資者與創辦人的初心要一致,才可避免預期的落差。

由市場主導的創業

市場機會的形成通常是源自需求大於供應,然而要把握市場機會還涉及更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因為創新研究產生更優秀的方案,可能是因為質素的提升令顧客滿足感大大提升,又或者是因為科技進步而令生產成本下降而衍生的價格競爭優勢。如果市場機會是來自技術趨勢帶動的,例如數位資產、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是來自民間發明或發現的創新技術、模式、標準而激發的嶄新需求,這些從前不察覺不存在的技術方案,因為某學者某企業的推動而熱鬧起來。人才團隊與市場機會主導的創業有著不可分割的因果關係。

外在資源力量加持

由零開始建構一個企業繼而進入產業化所需要的外在因素(Exogenous Factors)不單止是資金,若能符合市場趨勢及國家政策更可以加速業務發展。人才團隊除了有研發能力以外,企業的領導力是成功關鍵。領導力的意思是要全面地由內至外都能解決經營的挑戰。在有限資源的大前提下,初創更要以簡約原則(Principle of Parsimony)為座右銘,並以精明合法的手段取得外在資源。要得到外在資源力量的加持,創業團隊必須能有效地向擁有資源的持份者表達自己創業的初心、動機、產品技術的優勢、業務計劃的周詳,方能確保企業能持續營運,

研究成果轉化產業

將大學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是當今政府與學界共同努力的目標,而評估研究成果的潛在商業價值並沒有精密的算式可以依據。技術完備等級(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簡稱TRL)最初由美國太空總署於20世紀70年代開發,用於太空探索技術。自21世紀初以來,美國國防部一直使用該等級進行採購,用於評估技術在採購階段成熟度的方法。歐盟委員會在2010年建議歐盟資助的研究和創新項目採用該等級。自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了ISO 16290:2013標準,進一步規範了TRL等級。TRL有9個等級,但是完備程度(Readiness)並不一定與技術成熟度(Maturity)相符。雖然ISO發表了詳細的評估指引,但要遵從每個細節的分析也需要訓練及費時。 大學一向重視保護知識產權,以申請專利、註冊商標或著作權來實現價值。政府透過支援大學內部的知識轉移工作以推動科研技術商業化已經超過十年,如何激勵大學教授及科技人才思考企業化仍然需要努力。近年我們透過創投基金,除了投融資安排,還協助大學團隊尋找合適的商業夥伴、制定富競爭力的商業計劃。我們期待於今年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RAISe+ Scheme),與政府携手創造更多高端的科創企業。


[1] https://venturefounders.com/timmons-model-of-new-venture-creation/


Mingles Tsoi
Chief eXploration Officer
ParticleX

蔡明都先生現任 ParticleX 粒子創投首席探索官,主力投資於具有實踐而創新技術的初創企業。蔡先生在年輕人創業及社會創新的實踐經驗豐富,曾被香港政府特委任為青年發展基金工作小組增選委員及社會企業諮詢委員會委員。蔡先生致力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經常為科技初創比賽及大學的創業支援計劃擔任專業評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